深化改革 求实创新
全面推进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大学建设
——在学校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报告
校长 黄庆学
(2016年6月25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特邀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学校“十二五”时期事业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我校各项事业稳中有进、实现积累的重要五年。五年间,全校上下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努力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积极应对挑战,奋力爬坡越坎,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为“十三五”顺利起步、良好开局、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年来,我们千方百计抓学科,冲击“双一流”迈上了新起点。
按照“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强化特色、兼顾文理”的建设原则,学校学科特色和优势更加明显:工程学学科、材料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等两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30%;特别是今年,学校获批山西省“学科攀升计划”和“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6个,位列全省第一。学科建设的长足进步,进一步带动和深化了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机制和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创新,研究生教育取得丰硕成果: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全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4篇,新增校企联合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7个,产生校所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4个。
五年来,我们多措并举抓师资,人才强校取得了新进展。
学校坚持推进“人才强校”工程,不断改善人才引育环境,教师队伍素质、结构、能力实现大幅提升。师资结构明显优化,共引进和培养博士及其他高端人才1090名,教师总数占比上升了8个百分点;师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引进具有院士荣誉的特聘教授13名、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1名、省“百人计划”79名,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高端人才20余名。
五年来,我们毫不动摇抓教学,固本强基实现了新积累。
学校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推动本科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工程科技创新实验班”等人才培养模式,新增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教材和“十二五”规划教材以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同时,育人渠道和途径更趋完善、更加优化。“生涯导航”教育计划产生重要影响;数学建模、超算、机器人、晓明研究室、晋豹车队等创新团队在国内外竞赛中屡创佳绩;思政主题网站“清泽心雨”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高校百佳网站”;“螺丝钉之家”入选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爱心家园”荣膺“第四届山西道德模范”等殊荣。
五年来,我们持之以恒抓创新,科技研发创造了新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数量连续三年超过100项,蝉联省属高校第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研经费显著增长,纵向项目进账经费由2011年的5415万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1.04亿元,突破亿元大关,居全省高校第一;平台建设方面,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SCI论文数由2011年的321篇提高到了2015年的956篇,ESI高被引论文数量由3篇增加到了12篇,1名学者还被评为省内5名高被引学者之一;劣质粉煤制球化结构型煤等多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业已应用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生产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年来,我们持续推进国际化,国际合作走向了新高度。
留学人次显著增加,接收留学生人数和质量逐步提高,共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36名、孔子学院奖学金留学生107名、自费生31名,其中学历生39名,实现了学历生零的突破;校际校企合作交流和国际科技合作更富成效,累计派出263人/次专任教师赴境外83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短期考察、交流访学、合作研究和参加国际会议等,获批国际合作项目40余项。派出241名本科生、近百名研究生赴境外高校交换学习;中外合作办学扎实推进,与75所海外高校新签或续签校际合作交流协议,扩大了两所孔子学院的办学规模。学校进入QS金砖五国400强,成为中俄工科大学联盟观察员院校。
五年来,我们矢志不渝抓基础,综合保障体系呈现了新特点。
“十二五”期间,学校扎实推进新校区建设,占地2278亩的新校区目前竣工面积达到65.6万平方米,占到规划总面积的80%;大型仪器设备数量和质量明显改善,设备总值近7亿元;图书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得到提升,拥有数据库60余个、自建数据库4个;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效显著,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完成;落实节能降耗工程,完成住宅建筑节能改造26.56万平方米,完成教学楼、实验室、学生公寓修缮改造12万平方米,道路硬化、绿化18万余平方米;大力实施民生工程,长风小区新建教职工住宅顺利交工,西区新建教职工住宅正加紧建设,投资1800余万元完成了长风小区庭院改造,教职工的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教职工待遇稳中有升,人均年工资及津补贴收入(含公积金)由2011年的9.22万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13.014万元,增长了41.15%。隔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形成常态,为保障广大教职工身心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面向贫困学生的“免费餐”窗口和学校新近推出的“五毛钱鸡蛋”,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充分好评;“平安校园”建设常抓不懈、成效突出,连续多年荣获“平安校园先进单位”,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幸福度、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五年来,我们深入持久抓党建,党的建设各项事业开创了新局面。
校党委坚持和完善各项根本制度,从抓学习、抓根本、抓方向、抓纪律入手,班子建设水平和办学治校能力有效提高;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活动,确保党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全面落实“两个责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推进;紧抓“政治巡视”主线,全力推进省委专项巡视组巡视反馈意见的落实整改工作,党风、政风、教风、学风明显好转;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按照程序规则对部分教学、管理机构空缺岗位干部进行了补充选任,干部考核工作体系和机制进一步健全;基层党的建设稳步推进,基层党建投入持续加大;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有声有色;高度重视统战工作,群团工作全面活跃;安全稳定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工作层层落实。
各位代表,由于时间关系,我主要从以上七个方面,对学校“十二五”期间的建设发展成就予以线条式展示。当然,学校其他各方面、各领域的工作,也均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新的积累,在此不能一一点到。希望各单位全面总结、客观分析,彰显优势、补足短板,争取“十三五”新的更大进步。
同志们,学校“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坚强领导,离不开全校师生和海内外校友的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鼎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我们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相比,我校在优势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管理制度和学术环境建设等方面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人才资源制约。教师队伍中高端人才缺乏,发达省份吸引力度不断加大,对我们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都构成巨大挑战。二是经费制约。当前,学校面临偿还债务和巨大资金投入的双重压力。特别是山西经济形势严峻,省财政以及与学校发展关系密切的行业企业均无法提供更为充足的支持,与发达地区及其它中部省份高等教育投入差距不断拉大。三是学科整体实力不强。大部分学科的总体水平未能进入国内一流行列,接近国内一流水平的屈指可数。重大研究平台、研究中心尚不能完全适应大团队、大项目、大平台建设的需要。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被引论文数量、科研经费总量普遍偏低,解决国家和山西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问题的原创性、标志性科研成果较少。理论创新不够,科学研究缺乏协同且平台数量少,科技创新的效益较低。五是教育教学改革有待深化。高层次教改项目、教学成果数量少,高职称、高水平教师参与教改的深度不够;网络教学平台等先进教学模式、在线开放课程等方面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机制还不完善;与企业、科研院所、国内外院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亟待进一步深化和创新。六是国际化进度较慢。目前,留学生生源质量、结构与国内一流大学相比有很大差距,攻读学历的外国留学生数量偏少。全方位推进国际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的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对于上述这些问题,我们全校上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发生较大改观。
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希望同在。学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改革发展中不可避免且必须要下大力气去解决和改变的。面对问题,我们万万不能悲观,而是要增强信心、把握机遇。我们的机遇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国家和山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给我们提供了新机遇。作为一所省内综合实力突出、科研基础相对雄厚的高校,在参与国家和山西的创新发展中,我们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二是国家“双一流”战略给我们提供了新机遇。作为省内理工优势明显的高校,学校拥有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学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具备了建设一流学科的基础条件;三是人才引进与结构优化空间巨大。“十三五”期间,预计学校引进人才规模将达到千人左右,教师队伍的约40%、教职工队伍的约30%将实现新老更替,师资调控空间大且手段多样,优化结构、提升整体素质空间巨大;四是综合改革潜力巨大。作为省内高校试点单位,“十三五”期间,学校将推动一系列改革,为学校发展带来新动力、新活力、新机遇;五是办学空间取得重大突破。明向校区占地2278亩,除已建成的65.6万平米建筑投入使用外,尚有部分存量土地可供建设使用,将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为学校发展带来新的空间机遇。
同志们,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看到短板,切实找准奋力赶超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一定要增强自信,加快创新,全面展现服务山西创新发展的新形象;一定要立足山西,面向全国,放眼全球,努力践行争进“双一流”的历史使命,续写百年老校更加壮美的篇章!
三、学校“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山西省“十三五”规划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落实党的高等教育方针。以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动内涵式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与素质,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提高办学质量;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强化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
(二)发展目标
学校发展总体目标:综合实力、国际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建设成为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大学。
“十三五”建设目标:年招生规模,本科生保持在800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达到2500人,博士研究生达到150人;4~5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1~2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4~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教师总数达到3000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到65%以上;培养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及“三晋学者”入选者达到20~25名(其中,中国工程院或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国家“千人计划”5名),国家青年拔尖人才、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达到30~40名(其中,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0名,青年长江学者10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名);科研年总经费达到5亿元,其中纵向项目进账经费达到2亿元、横向项目进账经费达到3亿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稳定在200项/年,新增国家级科技奖励2~3项、发明专利达到1800项;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4项,国家级教学名师(或教学团队)1~2名,国家级精品课程(视频课程)5~8门,国家级规划教材10~15部;留学生规模达到500人,专任教师有海外访学研修经历人数达到30%以上。
力争到2030年,10个以上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4~5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学校达到全国百强高校中流水平,建成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大学。
(三)发展思路
按照一个主题、三条主线、两项驱动的发展思路谋篇布局,以“双一流”为主题,提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发展三个能力,以深化全面综合改革和实施战略工程作为两项驱动,加快建成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大学。
“双一流”主题,即以建设一流学科、一流大学为主题。以一流的学术队伍、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教学水平、一流的学生质量、一流的学术声誉为标准,建设一流学科、一流大学。
三条主线即发展以提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发展三个能力为主线。适应国家和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长期形成的特色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实力,更好地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两项驱动即以深化全面综改和实施五大战略工程为驱动,着力推动内部治理结构、教育教学、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人事制度、资源保障与配置体制等五项改革任务,破除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全力推进学科攀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强校和国际化等五大战略工程,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四)主要任务
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已印发各位代表,这里对主要任务作简要报告。
1.实施学科攀升战略工程,提升学科整体实力
围绕建设一流学科的中心任务,面向学术前沿,满足国家和山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行业企业重大需求,主动优化学科布局,调整学科结构,创新学科建设机制,巩固、强化学科优势和特色,推动学科整体实力提升。加快一流工科建设,协调理科与人文社科全面提升;优化完善学科战略布局,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要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为依托,形成学位点自我评估、自我约束的长效机制。在实现国家级目标的基础上,省级“学科攀升计划”和“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力争达到8~10个。
2016年,学校要按照学科发展规律,建立分类管理办法、绩效评价体系及资源配置管理办法,遴选8~10个校级学科予以重点支持。
2.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工程,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
优化人才队伍规模结构,在力争引进和培养国家层面高端人才的同时,大力提升省级层面优秀人才引进培养水平。力争山西省“三晋学者”特聘教授9名,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15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50名左右;提高引进拔尖人才数量和质量, 根据学科布局、重点建设领域需求,科学调整引才计划,构建引才“一事一议”、“一人一议”制度体系,加大投入,大力引进海内外学术大师和国际一流学者;完善优秀人才发展机制, 发掘和引进具有发展潜质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在学生培养、教学科研、业务培训、职务聘任和生活待遇等方面提供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促使一批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建设高水平的支撑与服务队伍, 加强实验、工程、辅导员、图书管理等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与管理,推进后勤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
2016年,学校要继续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人才工作理念,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岗位和教师分类管理,深化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构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人才队伍。
3.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要固本强基,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保持本科生规模基本稳定,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基础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人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大学生“生涯导航教育计划”实施方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二是要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加快工程教育专业评估认证步伐,加强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力争15~20个专业通过认证,各专业凝练5~8门专业核心课程,确保每个专业至少有2~3个固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善国家、省、校三级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体系;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发挥好教师发展、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师培训的职能,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三是要理顺创新创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
今年,学校要以基础学院筹建、工程教育专业评估认证和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门机构等为抓手,有效提高我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质量。
4.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工程,全面提升科研实力
稳步提高科研水平,大幅提升科研指标;发挥我校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联合各方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争取山西省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建设项目数量达到6~8个,推动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实现突破;培育和认定8~10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实现协同创新的梯队化;着眼于大团队、大项目、大平台建设需要,扎实推进国家科技平台培育工程、国家团队培育工程、国家级科技奖培育工程及校公共平台建设工程,实现创新水平提升;加强实验平台建设,增强平台支撑作用, 成立测试与分析中心,促进资源整合、规范管理和开放共享服务,形成校院两级平台管理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转移制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2016年,学校要通过进一步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努力实现“发表1000篇高水平SCI学术论文,保持ESI高被引论文数量持续增长;授权350件国家发明专利;获批国家基金数量超过120项;科研总经费力争达到2亿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达到1.2亿元、横向项目经费争取达到8000万元”的奋斗目标。
5.实施国际化战略工程,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建立校院两级国际化工作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国际化建设机制,加快推进科研国际化进程,完善学生海外学习支持与激励政策,完善教师国际化工作机制,改革留学生招生和培养模式。2016年,学校要认真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在加速国际化进程、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方面出台有力举措,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
6.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为建设“双一流”奠定体制机制基础
综合改革,贯穿“十三五”始终,直接关乎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和如期实现。未来五年,我们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着力推进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科研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资源配置模式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努力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活力。本次大会同时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太原理工大学深化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草案)》。文稿已经发给各位代表,务请大家本着高度负责的主人翁责任感,提出宝贵意见和合理化建议。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综合改革共有七大任务37项重点工作。其中,人事制度改革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们要切实抓住上级即将下放进人权、职称评审权以及考核、上岗等自主权的宝贵机遇,做好充分的承接准备,力争使这些自主权行使更加到位、更有成效。我们还要做好奖励性绩效工资改革新方案的制定工作,在鼓励竞争、拉开档次、从严考核的同时,力保广大教职工年收入都能稳中有升,让理工大人更有盼头、更有干劲、更有尊严!
7.持续推进综合保障体系建设,创建人文平安美丽校园
一是要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合理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加快档案资源建设与数字化工作;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为建立健全高效严格的管理体制机制提供技术支撑;建立“政府履行职责,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行业规范管理,部门依法监管”的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是要提升经费筹措能力,提供坚实资金保障。多渠道筹集资金,以改革促收益,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经费投入,探索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完善经营性资产的管理机制,提高校办产业收益。
三是要科学规划校区功能,完善多校区运行机制。科学谋划学校学科分布和空间办学布局,改革治理模式,推进新老校区学科互补,有错位、有梯度、有特色协同发展,实现同档次、同标准、同水平办学的总体要求。
四是要推动校园软硬件建设,建设美丽校园。注重校园内涵规划,打造一流人文品质校园;塑造特色校园文化,增强文化凝聚力;强化安全管理,建设平安校园。
2016年,学校要全力推进柏林校区安置房和明向校区周转房建设;继续认真落实好离退休人员的政治和生活待遇,积极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和老年组织为学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献计献策。
8.扎实抓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是要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把方向、管全局、谋大事,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办学治校的能力水平。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健全完善党委全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落实和执行。认真贯彻落实我校第二次党代会各项目标任务,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以一流党建工作引领学校全局,以全面深化改革统揽学校发展,为完成学校“十三五”各项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严肃党的组织生活,不断探索优化组织生活的形式和内容,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创新党务工作者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认真做好大学生和青年教师的组织发展工作,培养造就一大批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又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干部选任、管理、教育、培训、监督、考核等机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干部工作环境,打造“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化党管人才的意识,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神,建立人才工作责任制,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做好人才团结教育引导服务工作,在全校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四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强化“两学一做”教育,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和“一岗双责”,强化责任追究,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建立责任清单、问题清单落实机制,健全问责机制,真正做到以“六权治本”规范权力运行,真正做到依法确权、依法确责、依法制权。
五是要加强宣传思想工作。认真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强化干部思想理论建设。加强教学课堂、网络意识形态和社团等管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把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校工作各个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广泛运用新媒体,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宣传推介工作,提升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是要提高学校民主管理水平。规范和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机制,改进决策程序,健全学校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申诉评议机制和纠错机制,保障学校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和民主决策。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作用,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在全校广大师生中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推动学校建设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首“十二五”,理工大人奋力拼搏,铸就了辉煌成绩;展望“十三五”,世纪学府砥砺前行,承载着新的希望。学校《“十三五”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五年跨越发展的前景和蓝图;《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明晰了百年老校创建“双一流”的实现路径和保障举措。会后,我们还要深入研究和充分吸纳各位代表的真知灼见,进一步完善细化分解、全力抓好落实。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勇于担当,不辱使命,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为学校创建“双一流”,为山西实现富民强省,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