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我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学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推动我校的和谐发展、快速发展和跨越发展,实现“一流学校、一流人才、一流待遇、一流业绩”,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及我省转型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太原理工大学委员会关于制定学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制订本规划。
第一部分 “十一五”发展情况回顾
一、“十一五”期间学校建设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人才培养
办学规模有所扩大。到2010年末,我校在校本科生18380人,比“十五”末(2005年)的16690人,增长了10%;在校硕士生5012名,比“十五”末的2406名,增长了108%;在校博士生608名,比“十五”末的383名增长了59%;在读各类研究生总人数5889人,比“十五”末的4511名增长了31%。
培养体系逐步完善。2006年,我校全面推行了“06版”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强化基础、加强学科融合、突出实践环节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培养提供了条件。同时,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了师生的办事效率。
专业建设得到加强。学校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十一五”期间,新增本科专业5个(其中包括1个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本科专业达到66个;2010年建筑学专业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成为我校第一个可授予专业学士学位的专业。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有国家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10项,省部级教改项目30余项。取得的成果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9项、二等奖18项,省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教学名师19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3个,省级品牌专业8个,省级校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5个;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人,省级以上优秀博士论文总量在全省名列第一;2007年我校率先在全省组织实施了“国家专项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计划”,2008年成为教育部、财政部“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施学校,2010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被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校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全面试点单位。
(二)科技工作
科技工作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研究项目(课题)34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1项,承担省部级及其它科研计划项目414项,横向合作项目976项;获国家级奖励6项,省部级奖励69项;发表论文被SCI收录699篇,EI收录1542篇,发明专利授权282项;纵向科研经费7000余万元,横向合同金额20400余万元;新增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
(三)学科学位建设
学科学位建设迈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新增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重点学科5个、省重点建设学科8个;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
“十一五”末,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山西省重点学科13个,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12个,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2个,学校重点建设学科4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20个工程领域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10个教师领域有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
(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产生“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名,山西省“新世纪学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18名,山西省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10名;新增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1个,山西省优秀创新团队4个。
“十一五”末,学校教职工总数3996人。其中,教师1887人,具有正高职称的29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48人。
(五)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学校规划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共计13项,总建筑面积为28.6万平方米。实施期间,由于我校基本建设计划调整,迎西校区图书馆、虎峪校区教学楼和长风校区7号学生公寓等3个项目未建设。实际建设项目为10项,完成建筑面积为13.9万平方米。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实现我校新的发展战略目标,目前还存在很多困难与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投入还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在本科生生源质量提高的同时,研究生生源质量亟待提高,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和规划教材相对较少,教学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有限,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覆盖面较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结构需不断优化,教风、学风建设有待全面落实。
二是师资队伍层次与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学校人才流失问题仍然存在,中青年教师的学历教育仍待加强,人才队伍规模与水平还不能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要求,相关管理制度需不断完善;承担的纵向科研项目与横向科研项目都相对较少,高水平论文的产出不多,标志性成果数量、质量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科研效率尤其是人文社科的科研效率急需提高。
三是办学资源明显不足。随着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和学校发展步伐的加快,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局面还将持续,急需进一步拓展办学经费的渠道和来源,并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办学资源配置,提升办学效益。
四是学科发展不均衡。我校除“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外,其他学科建设相对缓慢,尤其是文理科偏弱,已经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同时,学科交叉程度低、学科硬件共享度低,需要加以整合,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办学资源。
第二部分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抓住山西省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机遇,贯彻“育人为本,求实创新,人才强校,争创一流”的方针,始终把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研究平台,强化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我校各项事业和谐发展、快速发展和跨越发展,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综合实力,实现“一流学校、一流人才、一流待遇、一流业绩”。
二、总体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学校要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并重,着力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实现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大幅度跨越式的协调发展,努力在“十二五”末把太原理工大学建成特色鲜明、区域领先、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三、“十二五”期间学校工作的主要目标
(一)人才培养
“十二五”期间,学校要进一步突出教师主体地位,努力做到经费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确保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扩大办学规模。“十二五”期间,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到“十二五”末,在校本科生达到30000人左右,硕士生年招生量达到2500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年招生量达到400人,博士生年招生量达到140人,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10000人左右,在校留学生人数达到500人。“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和继续教育工作,健全机制,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全面提高办学质量。
——优化专业结构。“十二五”期间,继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在国家急需的重点学科领域和前沿科技方向,发挥我校传统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在新能源开发、矿产资源、新材料、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等领域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培养未来十年国家急需的科技创新人才。顺应国家大力发展物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关系到未来环境和人类生活的一些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积极发展相关专业,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积极推进专业评估和认证工作,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影响力。
——深化教学改革。做好新一轮本科生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逐年增加全校各类选修课开课总量,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大对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期间努力争取获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并促进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的推广运用;继续加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力度,积极推动教学手段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完善现有的激励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各类“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加大教材建设力度,组织编写 “十二五”规划教材20部以上。
大力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工程”。在研究生培养中提倡双语教学和师生互动式培养,“宽口径”集中建设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同时开展研究生政治理论课改革、增设人文艺术选修课。全面启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鼓励企业导师为研究生授课,通过开展“一课多师”试点工作,集中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实践性课程。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继续加强与企业的教育合作,新增和建设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认真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重视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加强学生科研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启动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项目,设立实验班,集中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采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体系和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与途径。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办学、合作培养、交换培养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要以校企联合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着力在生产一线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力争建成与山西省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全面对接的校企联合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集群,使研究生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同时还要通过与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与县域经济对接建立研究生创新基地等多种手段,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开放的、多渠道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力争研究生教育创新平台(创新中心、培养基地、创新基地)总量达到15个,力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5篇。
——改善教学条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力度,提高学生实验实习经费;加强实验室建设,新增教学实验室数量15%、面积40%,全校总教学实验室数量达到120个以上;提高学校机房的整体配置,大幅度增加多媒体教室等现代教学设施的数量。
——切实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并完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大德育体制机制,认真实施“生涯导航” 教育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环节的探索创新和改革力度,提高教学效果,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二)科技研发
“十二五”期间要抓住机遇,加快科技研发工作,显著提升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加强基础研究。“十二五”期间,学校要承担国家“863”、“97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研究项目(课题)4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项,省部级计划项目500项,力争纵向科研经费达到年均6000万元。
——促进平台、基地建设。力争建成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增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人文社科基地,建成2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力争建成1~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提高科技成果产出。“十二五”期间,力争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80项,发明专利授权400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500篇、EI收录论文2000篇,CSSCI收录论文260篇。
——加速成果转化。加强科技研发,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力争“十二五”期间总科研经费达到年均2亿元,其中横向科研经费达到年均1亿元以上。
(三)学科和学位点建设
学校要根据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以提高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成为解决我省和国家问题的基地为建设目标,做好学科学位点建设工作。要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以及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适应我省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按照“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强化特色、兼顾文理” 的学科建设方针,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煤科学、电子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学科,促进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建设,重视人文社科类学科,建成规模、层次、布局及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符合国家和山西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学科体系,学术队伍素质和水平、承担国家和地方大型、综合性科学研究和产业化开发项目的能力都得到跨越式提升。
——加强特色重点学科建设。巩固已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内一流的地位,已经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重在建设好优势及特色学科,并力争进入国家或山西省一级重点学科行列。“十二五”末力争实现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已有的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学科、重点扶持学科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凝练研究方向,在科学研究及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中彰显特色。
——加强学科群建设、优化学科结构。建设好化学化工、材料及冶金、矿业与地质、装备制造、电气与动力工程、信息与控制、土木工程、水利与环境工程等8个与山西省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学科覆盖面广的学科群。同时,加强对我校本科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的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等的建设。抓住国家振兴文化产业、山西建设文化强省的机遇,发展相关学科。
——新增一批博士学位授权点。重视已有二级博士授权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学科学位建设,争取达到申报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要求,加强文学、理学、教育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建设,努力实现这些学科门类博士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十二五”期间新增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总数达到17个;做好自主增设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工作。
(四)师资队伍建设
“十二五”期间,学校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目标,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构建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开拓创新的师资队伍。
——稳步扩大师资队伍数量。到“十二五”末,教师总数要达到2500人左右,教师总数要达到教职工总数的55%以上。
——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力争培养中国工程院或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新增“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名,长江学者5名,山西省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10名;力争产生国家基金创新群体1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5名,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8名,山西省优秀创新团队3个,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人选25名,山西省青年学科带头人20名。
——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力争引进国家级优秀人才(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名,引进山西省“百人计划”人选30名,国家“千人计划”人选3-5名。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引进与培养的博士以上高水平人才达到1000名。
——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加大教师培训工作力度,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改善教师的学缘结构;支持教师出国留学、讲学、合作研究等,建立教师出国进修的长效机制;使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5%左右,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50%左右,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以上学位者占到全校教师总数的50%以上。
(五)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211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学条件改善、本科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学校要紧紧围绕重点学科发展的需要,以校园网为平台,实现统一信息标准、统一应用标准、统一用户管理和统一信息门户,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逐步实现统一平台、集中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同时要建成校内大面积覆盖的无线网络系统。
加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和基本设施的建设。强化数字资源购置力度,完善自建数据库,启动自建特色数据库工作,力求我校图书馆数据库的拥有量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实现图书的自助借还和数字资源的移动阅读,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程度上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建立学校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管理体系。以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平台,从单一的传统管理模式向多元化科学管理模式转变,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综合、全面地优化各种档案信息,实现学校档案集成管理。
发挥期刊综合优势,提升我校学术影响力。创刊和出版《新能源×新材料》英文期刊,力争进入SCI收录目录;《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CSSCI扩展版收录目录、《太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煤炭转化》进入EI收录目录;所有期刊实现信息化处理和数字化出版。
——完善后勤保障。“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加大节能投入,更新改造办公区水、电等耗能大的设备,到2015年实现我校公用建筑单位能耗和人均能耗在2010年的基础上逐年降低5%。分批对全校上水管网、部分区域电网、二次供热管网、下水及污水排放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广开渠道,通过引进、合作、改造等方式解决部分无房职工的住房问题。对学校各家属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在条件成熟时全面推进物业管理。新建学生公寓,对部分老旧公寓进行功能改造,使学生住宿全部达到二类公寓(6人间)要求。
——加快校园建设。“十二五”期间,学校校园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学科团组,两区兼顾,老新互补,同步发展”。 继续完善老校区的校园建设工作,在完成学生宿舍1号楼、3号楼的基础上,完成博学楼建设工作,完成长风校区14-18号住宅楼,建设柏林校区保障性住宅5万平方米。
按照“百年底蕴,现代气息,三晋文化,理工内涵”的设计理念,全力推进新校区建设。到2012年底完成新校区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到2013年8月底完成新校区总建筑面积82.1万平方米。
(六)产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要稳步推进产业改革改制工作,积极构建产学研平台,重点孵化和发展科技型企业,创办具有文化教育特色和智力资源优势的企业。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校办产业年产值5亿元,上交学校5000万元。
四、保障措施
为实现规划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全校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突出重点,明确任务,按照“干就干好、争就第一”的总要求,扎实深入地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更新发展观念,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坚定地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营造科学发展、奋发有为的发展氛围。学校要围绕如何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等问题,积极组织开展全校性的办学观念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智慧,形成共识,发扬奋发图强、敢为人先的精神,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处理学校发展中的各种关系,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推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要高度重视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维护师生合法权益,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努力体现人文关怀,营造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氛围,增强发展的凝聚力。
(二)创新内部管理体制,为规划实施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创新内部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高依法办学、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水平。坚持党务、校务公开,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奖惩、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事项集体决策制度。
强化校、院两级管理。加强学校的宏观决策调控,强化目标管理,建立层次清晰、科学规范、信息处理高效、沟通渠道畅通的管理体系。科学界定学校和学院的管理职能,积极探索学院办学的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十二五”期间,学校要以实施校内岗位津贴制度为契机,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民主集中、科学决策。按照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按需设岗、择优聘用,按劳分配、注重公平,分级管理、责权对等的原则,以规范管理、提高效益为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目标,以增加教职工总体收入、调动各类人员工作积极性为分配制度改革目标,积极探索、不断完善校内人事管理制度和校内岗位津贴制度,完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促进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建立起符合我校特点的人事分配管理制度,实现“一流学校、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
加强党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管理队伍业务水平,完善队伍素质结构,实现机关工作作风的“八个转变”。
(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规划实施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学校在“十二五”期间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育一批学科领军人才、杰出青年等拔尖创新人才,大力加强创新团队及学术梯队建设;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面向海外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科研创新实力的高层次人才及高水平博士毕业生,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创新能力,以此推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的快速提高。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聘任制度,进一步完善在职教师进修培养等制度。
(四)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筹措发展资金,为规划实施提供充实的财力保障
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通过积极争取政府的经费和政策支持、提高社会服务收益与校办产业的收益、建立教育发展基金会、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广泛吸纳社会捐赠、合理利用银行贷款以及老校区置换等方式,筹措学校建设和发展资金,确保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经费稳步增长和校园建设及校内岗位津贴实施方案的顺利实施。
加强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健全和完善学校资产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有偿使用和有序流动的机制,确保学校资产高效利用和保值增值。加强对学校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审计,明晰产权,规范经济行为,防范资产流失、低效使用和浪费。
(五)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为规划实施提供完备的基础条件保障
建设“数字化校园”,全面实现管理信息化;与其它高校联合,建设图书文献资料共享平台;实现学校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构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进一步加强公共教学和实验等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仪器设备资源的利用率。继续深化后勤管理改革,提高后勤人员的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文体活动条件。
科学规划校区的功能布局,明确目标,分区建设,突出重点,兼顾整体,因地制宜地充分发挥好各校区的功能,特别是搞好新校区的建设,促进学校办学资源的优化利用。
(六) 培育现代大学精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保障
凝练和提升具有我校特色的现代大学精神,注重学校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办学成果和办学特色的提炼和弘扬,注重历史内涵的挖掘,注重校史校情教育。
全面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大力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实践和创新活动,建设活动基地和相关制度,形成良性、长效的体制机制;培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三级网络,形成大学生“自我教育,朋辈互助”的良好基础,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完善“经济支助、思想引领、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立体资助模式”,积极倡导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为学生健康顺利成长创设良好环境和条件。
繁荣校园文化,增强文化育人功能,构建和谐校园。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广大教师学生、学生社团组织以及社会文化资源,着力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味、内涵,打造校园文化精品。进一步加大环境文化建设力度,践行景观育人理念,形成反映我校历史、具有我校特点的新校区校园文化环境。
着力加强“三风”建设。以优良的工作作风促教风,以优良的教风带学风,以优良的校风和优美的校园环境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单位的建设。
(七)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规划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在“十二五”建设期间,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工作条例》,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条例》的精神实质,贯彻落实《条例》的各项要求和规定,充分发挥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推进和不断加强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
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山西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我校第一次党代会的各项任务,紧密围绕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和我校和谐发展、快速发展、跨越发展总体要求,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办学水平和能力,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好地适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迫切需要。
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强化各基层党委智能的发挥,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做好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
进一步完善干部制度。以服务广大师生为宗旨,以推进学校和谐、快速和跨越发展为目标,完善干部分类选任和竞争性选拔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和考核机制。
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若干准则》所规范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行为和相应的实施与监督制度,不断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落实《太原理工大学廉政风险排查防控实施方案》和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确保我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扎实开展、卓有成效。
进一步强化党对团学工作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稳步推进团学工作,加强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学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积极做好统战、武装、工会、老干部工作,充分调动一切力量,为创建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构筑坚实的政治基础。
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展示百年老校厚重的文化底蕴,体现“211工程”大学的科技水平和办学实力,彰显服务山西转型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学校办学特色。
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政治稳定、治安安全、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平安创建、宣传教育等方面工作,在夯实和创新综治工作基础同时,进一步加大人防、技防和物防投入,为创建“平安校园”和维护学校安全稳定作出新的贡献。